中国制造2025
-
-

-
2015年5月19日,国务院正式印发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,是增强综合国力、提升国际竞争力、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、提质增效,向制造强国转变。
-
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“三步走”战略,以十年为一个阶段,通过“三步走”实现制造强国建设,并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。
-
《中国制造2025》是兼顾当前和长远、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。既立足当前,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、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;又着眼长远,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。
-
(一)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
-
2014年,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.8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到35.85\%。2013年,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.8\%,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。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。2014年,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“财富世界500强”,比2008年增加65家,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(不含港澳台),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(130多家)的第二大国。
-
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,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、质量和效益,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。从国内看,建国60多年来,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.6\%提高到2014年的35.85\%,增加了1倍多,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。从国际对比来看,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.7\%,居世界第九;到2000年上升到6.0\%,居世界第四;2007年达到13.2\\\%,居世界第二;2010年为19.8\%,跃居世界第一。自19世纪中叶迄今,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,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。
-
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、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,进入了“爬坡过坎”的关键时期, 每一个产业都必须向上走,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,走出低洼地,摆脱“路径依赖”和“低端锁定”的风险。
-
(二)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
-
1.发达国家“高端制造回流”与中低收入国家“中低端制造转移”同时发生,对我国形成“双向挤压”的严峻挑战。
-
一方面,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“逆转移”的态势。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,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。美国发布《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》、《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》,德国发布《工业4.0》,日本在《2014制造业白皮书》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,英国发布《英国制造2050》等。目前,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。另一方面,越南、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、劳动力等比较优势,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,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。
-
2.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。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,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, 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52.9亿美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36\%。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。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(TPP),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(TTIP),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,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,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。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,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,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。
-
3.当前,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、生态环境、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,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,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。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\%下降到2014年的4\%,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\%。
-
4.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,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、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、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、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,从生产装备技术水平、消费品品质提升、公共设施设备供给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,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。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,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。
-
(三)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
-
1. 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。
-
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“制造—加工—组装”环节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,大量的关键零部件、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。
-
2. 产品档次不高,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。
-
首先,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。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,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。其次,我国企业在品牌设计、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。2014年,在世界品牌500强中,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,远低于美国、法国和日本。第三,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。据统计,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.5\%,标准更新速度缓慢。第四,领军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。2013年,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.3万家,但中国大陆地区进入“世界500强”的工业企业仅36家。
-
3.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,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。
-
据英国BP公司统计,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.9倍、美国的2.4倍、日本的3.65倍,同时高于巴西、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。《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.9天,为1961年以来最多。《2013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》显示,我国地下水质为较差和极差的占比合计约60\%。要大力研发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、工艺和装备,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,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,能力建成高效、清洁、低碳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,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。
-
4.产业结构不合理,高端装备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。
-
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,技术密集型产业偏低;生产服务业停留在批发零售、运输仓储等低端领域;在集群发展方面,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,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。要推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,优化制造业布局,逐步化解产能过剩,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,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化、服务化方向转变。
-
5.信息化水平不高,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。
-
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偏低。关系国家经济、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,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。
-
德国的制造水平、信息化发展水平世界领先,已经开始推进工业4.0战略。而按照德国的划分标准,我国工业企业整体处于2.0的水平,需要补上从工业2.0到3.0的差距,才能实现4.0的方向发展。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,推动我国制造模式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转变。
-
6.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,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。
-
我国的工业企业“走出去”仍处于初级阶段。
-
在投资规模上,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只占世界的2.5\%,相当于美国的10\%左右,中国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左右。
-
产业类型上,主要集中在煤炭、钢铁、有色金属、石油等能源资源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,在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
-
许多企业欠缺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,缺乏大型投资管理和大型资本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经验,对各个东道国的投资环境、法律体系、文化底蕴、外商投资政策点等总体上缺少深入了解。
-
投资风险准备不足。另有一项统计显示,我国海外矿业收购失败率高达70\%-80\%。
-
(四)实施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总体要求
-
一是坚持创新驱动,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。
-
二是坚持质量为先,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。
-
三是坚持绿色发展,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。
-
四是坚持结构优化,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。
-
五是坚持人才为本,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。
-
(五)制造强国“三步走”战略
-
第一阶段,到2025年,综合指数接近德国、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,基本实现工业化,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,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。在创新能力、全员劳动生产率、两化融合、绿色发展等方面迈上新台阶,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,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。
-
第二阶段,到2035年,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,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。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,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,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。
-
第三阶段,到2045年,乃至建国一百周年时,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,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,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。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,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。
-
(六)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主要目标
-
1. 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。从定量指标看,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:
-
一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。为与国际具有可比性,该指标的预测,使用OECD的统计数据。未来十年,以OECD统计的1999-2012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速5.9\%进行测算,2020年和2025年指标将分别达到1.26\%和1.68\%。
-
二是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。据统计,2006-2013年,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 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从0.16件增加到0.36件,年均增长12.4\%,平均每年增加约0.029件。未来十年,按照12.4\%的年均增速测 算,2020和2025年指标分别达到0.83件和1.48件;按照年均增加0.029(件)测算,2020和2025年分别达到0.57件和0.71 件。为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性,取两者均值,2020和2025年指标分别达到0.70件和1.10件。
-
2. 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.
-
工业发展质量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、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三个指标。
-
一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。该 指标为国内独创,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,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6个维度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。未来10年,预计国际 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难有根本改观,传统低端产业竞争优势走弱不可避免,质量竞争力将继续保持中低增长速度,为此以年均增长0.19分(2010-2013 年平均增长0.19分)计算,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达到84.5分和85.5分。
-
二是制造业增加值率。受世界金融及经济危机影响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2008-2011年下降速度较快,近两年来开始 止跌回稳。从2012年情况看,发达国家一般在35\%以上,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甚至超过